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双新产业园,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桐城市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2020年10月16日
桐城市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
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极速体育网站纲要》,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极速体育网站纲要行动计划》,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0〕6号)和《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宜政办秘〔2020〕35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围绕桐城锌米、桐城小花、桐城水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镇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销售渠道畅通。力争到2025年,重点培育3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2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
1.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市级重点培育水禽羽绒、绿色锌米、小花茶叶等主导特色产业。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一镇一业(特)”。推进大关、吕亭等地发展水禽羽绒(生态家纺)产业,支持安徽鸿润集团、安徽霞珍集团、安徽诚友蛋品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市内外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支持大关镇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规划建设水禽养殖加工产业园,培育大关镇成为长三角区域绿色蛋品交易集散中心。依托范岗、新渡、双港、金神等地富锌土壤发展富锌农产品产业,以31.6万亩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在范岗镇规划建设长三角区域富锌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支持省级桐城范岗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继续推进凯盛智慧农业绿色果蔬项目建设。推动黄甲、唐湾等地重点发展绿色茶叶产业,拓展茶叶功能,丰富茶叶内涵,重点建设省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塑强“桐城小花”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进休闲茶旅、数字茶谷等项目建设。规划引导宜林地区发展油茶业、宜渔地区发展水产业,积极建设长三角高品质农产品种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经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文旅体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2.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高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选择“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模式,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覆盖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步伐,扩大生物有机肥料生产和推广应用,强化农膜回收利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3.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严控农兽药残留。依规依标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到2025年,全市“三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到280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认,推动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落实农产品带标带码上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二)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1.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以“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度对接沪苏浙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要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生产补链强链,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品牌粮油、生态家纺、有机畜禽、特色食品(茶叶、蜂蜜、茶油等)、名优水产品等五大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经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2.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鼓励本土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招引延长产业链,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到“十四五”末,培育产值达20亿元企业3家。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经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3.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重点打造桐城市水禽羽绒产业园区、桐城范岗现代农业产业园。合理布局生产基地、产业加工、物流外包、科技研发、基础设施配套等功能模块,推动重点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整合项目资金,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培育2家农产品加工值达到百亿元以上的加工园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经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三)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
1.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产地为依托,高起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企业,重点发展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桐城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徽农夫商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3家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30-50家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打造一批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设施齐全的农产品、食品物流园区。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连锁超市等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2.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农村电商企业产销对接活动。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支持其与知名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3.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积极参加安徽省和安庆(上海)名优农产品交易会销产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项目的主平台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桐城名优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份额。充分利用沪苏浙地区各类展会、交易会、博览会等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桐城名优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三、重点措施
(一)加强合作平台建设。采取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参与一市三省基地互认,高质量建设一批粮油、果蔬、茶叶、畜禽、水产等绿色农产品外延供应基地。开展农业园区合作示范,引进沪苏浙地区优质资本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加工园建设。主动对接沪苏浙地区食品工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桐城市新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的服务工作,共建1-2家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二)培育基地实施主体。围绕本地主导产业,优先选择与沪苏浙地区有较好合作基础、有优势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等主体,承担示范基地项目实施任务,推动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吸引支持桐城籍在外涉农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组织实施农业人才联合培训计划,加强与沪苏浙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区联合,开展重大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沪苏浙农业技术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科经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三)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打造一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体系,强化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品牌建设支持力度,提高桐城农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围绕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以“桐城小花”为代表的茶叶地标品牌,以“青草香”“绿福”“天莊”“龙眠山”为代表的粮油品牌,以“亿家爱”“草青山”为代表的畜禽产品品牌,以“鸿润”“霞珍”为代表的羽绒家纺品牌,以“双龙丝绸”“金丝巢”为代表的蚕丝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四)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统筹使用,避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强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重大项目和“一镇一业(特)”建设。优化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建设。争取在桐城市建立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子基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五)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主体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落实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政策性担保和农业保险提标扩面,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享受农业用电政策,优先保证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供电公司,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是主动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各镇街、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站位,把基地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取得成效。(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市直有关部门)
(二)谋划推进基地建设。建立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市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推进分类指导,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全面完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任务。各地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区域统筹,围绕一张蓝图,紧盯一个目标,整合资源要素,按照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创建方案、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撑政策精准施策,推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主导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三)加强调度考评。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定期调度和分析评估任务指标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自查自评、督查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双新产业园)
附件:1. 桐城市“一镇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名单
2.桐城市绿色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名单
3.桐城市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名单
4.桐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1:
桐城市“一镇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名单
桐城锌米
桐城小花
桐城水禽
附件2:
桐城市绿色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名单
1.桐城市水禽羽绒产业园
2.桐城范岗现代农业产业园(富锌农产品产业园)
3.桐城市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
附件3:
桐城市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示范创建名单
序号 |
公司名称 |
类别 |
1 |
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羽绒 |
2 |
安徽霞珍羽绒股份有限公司 |
羽绒 |
3 |
桐城市金河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生猪 |
4 |
桐城市新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
生猪 |
5 |
安徽诚友蛋品有限公司 |
禽蛋 |
6 |
桐城市双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
禽蛋 |
7 |
桐城市桃源食品有限公司 |
禽蛋 |
8 |
安徽龙眠山食品有限公司 |
粮油 |
9 |
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 |
果蔬 |
10 |
安徽蜂献蜂业有限公司 |
蜂产品 |
11 |
安徽省绿福农业科技股股份有限公司 |
大米 |
12 |
安徽省桐城青草香米业集团有限公司 |
大米 |
13 |
桐城市南浦米业有限公司 |
大米 |
14 |
桐城市天林米业有限公司 |
大米 |
15 |
桐城市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 |
茶叶 |
16 |
桐城市放牛娃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
茶叶 |
17 |
桐城市小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 |
茶叶 |
18 |
桐城市双龙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
蚕丝加工 |
19 |
安徽金丝巢丝绸有限公司 |
蚕丝加工 |
20 |
安徽嬉子湖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 |
水产 |
附件4:
桐城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企业名单
1.凯盛桐城现代智慧农业有限公司
2.桐城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安徽农夫商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